音乐传输效率

以音乐传输效率为核心

 

从一个对比开始

 

第一张图是真实的直接录制的小提琴演奏的频谱,第二张是经过音响系统重播而录制的同一段演奏的录音的频谱。这里不做过多的解析,已可以直观的看到经过重播后的音乐信息量的损失。

 

人耳可听到的音频范围从20到2万赫兹大约11个倍频程。可见光(Visible light)是人类可看见的电磁波,其波长范围一般是落在360 - 400 nm~760 - 830nm,只有大约1个倍频程。

 

声波的信号是连续的,和时间紧密关联,视觉上一张照片可以蕴藏丰富信息,而单一时间点上声波毫无意义。

 

所以音频,或者我们所说的高保真音频的复杂性甚至超出很多业内人士的认知。但另一方面,正如我们生来看到的世界是倒立的而我们浑然不知,声波其实也经历了大脑的特殊处理。回到前面的两张图,尽管差别巨大,我们依然享受音响系统重播的小提琴,每个人都再心中勾勒着自己的HiFi。

 

高保真的重播,必须对于原始信号做到不改变,不缺失。

 

不改变,必须做到尽量低的失真(包括谐波失真,互调失真等)、足够广的带宽和平直的响应、足够大的动态范围,足够高的信噪比、尽量低的相位畸变(这方面大部分传统音响厂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)。

 

不缺失,同样非常重要。

 

早期的回放系统,以模拟材料为媒介。电子管功放大器功率有限,必须走高效率的道路。无论是号角、励磁单元,还是放大电路中的变压器耦合,都是偏重于降低音频信号中的能量损失,对于静态可测指标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检测和各种理论支持。

 

而随着技术的发展,晶体管放大器的发展和数字音频的发明,过程中伴随着争议,但无疑对于HiFi音响的普及以及工业上的便利,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但总体上,这只是一个技术路线的选择,其加强了静态指标的权重:各种巨无霸功放、0.00..1%的谐波失真率、音箱80+dB的灵敏度、正负0.x的平直响应等等,都成了各厂家追求的目标或骄傲。

 

缺失,最先发生在信号中最微弱也是最脆弱的部分。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,声音通过机械振动,记录在滚筒沟槽中,重放时直接带动针尖膜片发声。到机械能量通过电磁转换记录,还原,放大。即使现代的数码化也或多或少离不开模拟环节,不管是机械的还是电磁的,音频信息其实是蕴藏在能量中。

 

所以,关注缺失,就必需关注能量,以及能量传输的效率,我们未来会对这个问题展开详述。整个重放的环节是一个链条结构,电路构架、元件特性和素质都很重要,每个环节都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,通盘的考虑,我们在此赋予一个概念——音乐传输效率。

 

就像真实的画作,与高精度的印刷品的区别。正是音频中的微小信号,从最底层撑起了音乐聆听的真实感,活生感,给予无论多少的关注和努力都是不过分的。

 

真实的世界,是各个方面都互相相关和互相制约的。我们并不是要回归古董音响系统的理念,我们相信的是——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,正如电动汽车的发展,当我们重新考虑权重的分配,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问题,也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。

首页    技术    音乐传输效率
创建时间:2023-02-07